点赞
分享
- 复制链接
- 点击复制
翰墨实录-中国农网
- 我就是我 ·2023-05-30 21:31:02
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今天的产业扶贫论坛,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帮助。
今年产业扶贫论坛的主题是“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上月初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精神,研讨交流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科技人才支撑的好经验、好做法,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凝聚各方共识,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先生、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先生、乡村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吴晓玲女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夏英女士以及相关企业代表。他们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为大家作专题演讲。
参加今天论坛的还有:农业农村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农业农村部赴定点扶贫县、环京津贫困地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挂职干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从事产业扶贫工作的同志,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一套、农影、人民网、腾讯、新浪、网易、中国网、凤凰网、中青网等新闻媒体朋友。让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今天的论坛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是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主题报告,主要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做演讲。第二阶段是产业扶贫工作创新与优秀范例推介,主要邀请基层一线开展扶贫工作的同志介绍做法与经验。
新中国七十华诞刚过,我们又将迎来第27个国际减贫日和第6个国家扶贫日。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19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围绕“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这个主题开展研讨,很有意义、很有价值。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首个一批。总书记多次就产业扶贫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决策部署,创新思路办法,强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中央和各地围绕资金投入、金融扶持、市场营销、科技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到2018年底,贫困县实际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达到8200亿元,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小额信贷资金达到5600亿元,组建各类产业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选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产业。832个贫困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了扶贫主导产业,很多贫困乡村的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也涌现出了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一大批产业扶贫优秀范例。近年来,全国共实施了98万多个扶贫产业项目,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10万个以上。三是探索了一批持续有效的带贫模式。各地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构建了“企业、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等有效带贫模式。832个贫困县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68.2万家,超过2/3的贫困户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四是形成了产业发展支撑脱贫增收的良好态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2018年全国脱贫的475万贫困户中,得到产业扶贫帮扶的有353万户、占比达到74.2%,产业扶贫已经成为“五个一批”工程中带动脱贫人口最多的。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371元,增速达到10.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6元,同比增长8.4%,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8个百分点。可以说,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全国已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436个贫困县摘帽,到今年底,预计全国有95%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战逐步进入收官阶段。在确保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已成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这对产业扶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标志着产业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首先,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已到了提升质量水平、构建产业体系、推动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从各地情况看,尽管近年来培育了不少扶贫产业,但大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还面临有效对接市场不畅、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要有效发挥产业扶贫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中的基础性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推动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逐步致富提供长期稳定的基础支撑。第二,贫困地区的产业联贫带贫,已到了壮大带贫主体、规范带贫行为、提升带贫质量的新阶段。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广大贫困地区都已培育了一批带贫主体,据我部调度,现在每个贫困县平均已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个,每个贫困村平均已有农民合作社2个,通过各类主体带动,很多地方都实现了对贫困户的产业项目全覆盖。但总的来看,贫困地区带贫主体自身发展能力还不强,带贫效果还有待提高。实现持续稳定带贫,必须要对带贫效果好的带贫主体加大扶持力度,必须要将扶持政策与带贫效果紧密挂钩,必须要让贫困户更多参与产业发展,这些都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入研究,进一步创新思路办法,落实落细具体举措。第三,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已到了全面梳理评估、分类调整加强、平稳衔接过渡的新阶段。到明年,我国将历史性地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贫困县也将全部摘帽,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入乡村振兴。但必须看到,贫困地区仍是区域发展的短板,产业发展基础不牢、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稳定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于脱贫攻坚期出台的产业扶贫政策举措,应继续保持并加大统筹力度,防止摘帽后因政策举措滑坡而形成“断崖效应”。当前,要着手对产业扶贫政策举措进行全面梳理评估,明确哪些是需要长期坚持甚至要加强的,哪些是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予以调整的,抓紧谋划与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举措的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长效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总之,产业扶贫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关系到脱贫成果能否真正得到巩固,关系到乡村产业振兴能否顺利推进。在脱贫攻坚战还有一年多就要全面打赢、贫困地区将全面转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产业扶贫的重大意义,把握好新阶段产业扶贫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在资源配置和工作布局上更加突出产业扶贫这个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产业扶贫工作质量。
9月初,我们在四川苍溪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下一步的产业扶贫工作作出了部署。农业农村部作为产业扶贫牵头部门,围绕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今明两年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提升扶贫特色产业上再加力。组织贫困县开展扶贫产业发展评估,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特色和差异竞争,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久久为功推动产业做优做强。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围绕最终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依托乡村资源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让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贫困地区、留给贫困群众。二是在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上再聚焦。推动建立带贫监测机制,对有带贫意愿、能真正带贫的新型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项目向贫困县倾斜,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空壳社”专项清理,提升合作社带贫能力。把引进带贫龙头企业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框架,继续组织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有效对接。加强范例总结推广,引导各地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让贫困户真正参与产业发展、持续稳定获得更多收入。三是在强化产业支撑保障上求突破。推动贫困地区将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和东西协作资金等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各地认真落实金融扶持政策,规范小额信贷发放,加大对带贫成效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产品保险,提高扶贫特色产业的保险保障能力。强化对产业技术专家组的工作指导,加强产业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服务效果评价机制,推动进村入户精准帮扶。四是在推进“两个衔接”上下功夫。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的衔接点,我们将指导各地搞好产业规划、项目投入、工作力量等方面衔接,为接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良好条件。发展目标上,引导各地由扩大产业覆盖面向注重产业长效发展、提升脱贫质量转变。工作布局上,继续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扶持力度,同时兼顾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需求。支持环节上,统筹县域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产后加工、主体培育、产品营销、科技服务的支持力度。成效考核上,重点考核产业发展基础性工作和带贫增收能力,引导各地持续推进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同志们,推进新阶段产业扶贫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开创产业扶贫工作新局面,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刚才,马爱国总农艺师的演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产业扶贫工作的成效,深刻分析了新阶段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提出了今明两年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强调要在提升扶贫特色产业上再加力、在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上再聚焦、在强化产业支撑保障上求突破、在推进“两个衔接”上下功夫。马爱国总农艺师的演讲,对各地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工作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马爱国总农艺师的精彩演讲!
首先,我代表国务院扶贫办,感谢农业农村部在扶贫日期间精心策划组织举办这次农业产业扶贫论坛,借此机会,对长期关注、支持、参与扶贫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农业农村部对产业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举办了系列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持续加大产业扶贫的指导力度。在2019年“扶贫日”来临之际,又组织召开了以“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农业产业扶贫分论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农业农村部贯彻中央要求,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大局意识和行动自觉。下面,讲三点意见。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巩固脱贫成果、促进逐步致富,根本还是要靠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既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的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载体。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的首个一批,明确指出扶贫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此后,总书记多次就产业扶贫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李克强总理多次对产业扶贫提出要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副总理对产业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今年9月1日出席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并发表讲话,对产业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要求,对我们做好下一步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产业扶贫的重大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
现在,全国已经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36个贫困县摘帽,剩余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县大多也将在今年实现脱贫。在已脱贫人口中,相当部分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支撑;摘帽县的产业基础大多比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以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非常紧迫。
同时,随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产业扶贫工作也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围绕加大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产品促销等,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有力地支持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扶贫办按照脱贫规划,聚焦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考虑资源禀赋和贫困人口能力,指导各地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目前项目库项目总数252.6万个,其中产业项目98.4万个。2018年脱贫的475.4万贫困户中,享受产业帮扶措施的有352.8万户广东粤菜菜谱,占74.2%。截至2018年底,贫困县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8200亿元,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小额信贷资金达5600多亿元。产业带贫效果不断显现。通过发展订单生产、生产托管、土地流转、资产租赁及就业务工等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参与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脱贫。在2018年全国脱贫的475万贫困户中,得到产业扶贫帮扶的有353万户,占比达到74.2%。
我们要进一步认清产业扶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信心,加快夯实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的物质基础。
一是要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更加注重带贫减贫机制建设。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手段,扶贫脱贫是目的,能否通过产业的发展真正让贫困群众收益。能否把穷人嵌入到产业的价值链中去,激发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是我们评判产业是否选对选准的唯一标准。产业扶贫一定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带贫效果为主要目标,优先支持瞄准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项目,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的步伐,使宝贵的资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最大作用。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的带贫减贫长效机制,通过政策的引导、环境的营造、资本的联结和杠杆作用,支持引导地方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组织带动贫困户发展,把小规模生产经营连接到国际国内大市场去,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形成可持续扶贫脱贫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稳步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脱贫增收不可或缺的带动力量。近年来,我办先后组织开展了闽甘闽宁、粤桂两省(区)和江苏善港3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试点,取得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推开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遴选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近30万人,培训17万人次,领办创办带贫经营主体超过12万个,带动近215万贫困人口参与入股、就业,平均每个项目带贫约18人。下一步,各地要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和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与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有机融合,制定培训规划,紧紧抓住“选、培、育、带”四个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效显著,为贫困地区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三是要继续规范和发展扶贫小额信贷。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原银监会、原保监会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量身订制了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资金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信贷产品,探索出有效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新途径。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通过四年多的努力,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放贷5871.3亿元(含续贷282.5亿元),贷款余额2346.8亿元,累计贷款户数1482.5万户(次)。下一步,要继续规范和发展扶贫小额信贷,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缺少启动资金的问题,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金融环境改善,用中国特色办法措施破解贫困人口贷款难贷款贵这一世界性难题。
四是要加强案例指导力度。要进一步总结各地产业扶贫的做法和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案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开展产业扶贫,避免急躁症和拖延症。我办也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继续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项目推荐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贫困地区积极落实产业扶贫各项特惠支持政策,为产业扶贫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相信,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产业扶贫一定会在脱贫攻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刚才,欧主任阐述了产业扶贫的重大意义,分析了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围绕加强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案例指导等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拓展了思路、提供了指导和参考。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欧主任的精彩演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指出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特别强调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我们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产销对接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取得较好成效。
推进产业扶贫,把东西产出来是基础,卖得出、卖得好才是关键。为此,我们将搞好贫困地区产销对接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关键举措。一是深入实施产销对接行动。专门制定《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实施方案》,推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2018年,在北京、兰州等地举办7场产销对接活动,现场签约超过190亿元。2019年将举办10场以上产销对接活动,目前,已完成6场,现场签约额95.56亿元。二是积极开展贫困地区监测预警。针对一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盲目扩张、市场风险加大的状况,开展特色产业摸底调查及预警分析,重点对“三区三州”135个贫困县的30多个增收主打品种实施市场监测,定期发布信息,引导贫困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三是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4.7万个,引导鼓励贫困县完善物流集散、初加工设施条件。农民丰收节期间组织阿里、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开展“庆丰收·消费季”活动,为产销对接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特优区建设。2017年以来,先后将43个贫困县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将品牌培育与特优区创建紧密结合,推动实现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贫困县特色产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以产销对接为抓手,搭建起贫困地区与消费市场的快车道,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市场导向更加明确,产地和销地购销关系更加紧密稳定,探索出了一条务实高效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第一,农民增收有实效,发展意识有转变。通过产销对接,贫困地区“小而美”“小而特”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都市,绕过流通成本高、信息不畅的障碍,直接对接上了大市场。很多基层同志讲,找准产业、找好措施、找对市场,才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核心关键。二是产销衔接更精准,产品流通更顺畅。产销对接活动通过面对面洽谈、实打实订单,既为贫困地区开辟了精准对接的稳定销售渠道,也为市场主体进入贫困地区搭建了通道,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销双方得实惠”。采购商们纷纷表示,愿与贫困地区深入合作,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三是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借助产销对接活动平台,我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10部门发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倡议书》,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也有效带动各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区域性产销对接活动。四是品牌引领效应凸显,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各地以产销对接活动为平台,近两年来累计组织了500余场品牌农产品专场推介,贫困地区特色品牌愈加深入人心。利川红、恩施玉露、玉树牦牛、凉山苦荞等等,已经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农业品牌。今年临夏州产销对接会上,广州江南市场签下12.71亿元兰州高原夏菜订单,推动约3.2万吨西芹、青笋、娃娃菜等登陆广州市民餐桌。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市场导向,以销促产、以销定产,不断创新方法、拓宽渠道,突出“帮、精、实、亮”,继续深化贫困地区产销对接,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一是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形式。将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与区域性重点展会、农民丰收节等紧密结合,实现扶贫促销与地方活动双促进。推动贫困县与大型超市、城市社区、批发市场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批对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二是强化农业品牌培育。指导贫困地区做好品牌发展规划,以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为主体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以龙头企业为基础打造企业品牌,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载体打造产品品牌。以农业品牌目录和特优区为抓手,重点帮扶贫困地区品牌建设。推动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对国家级或省级农业品牌给予支持。三是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将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上行与信息进村入户、“互联网+”出村进城工程等结合起来,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继续推动贫困地区与电商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网上促销活动,不断提升产销对接的广度和深度。
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这是习总书记亲自提出的要求。市场与信息化司以产销对接为抓手,大力创新营销服务,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让贫困地区的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再次感谢唐珂司长。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实现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产业质量的关键在科技。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的指示精神,组织发动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投身产业扶贫,坚持“输血”“造血”双管齐下,聚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科技支撑不足的突出短板,以挖掘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向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转变为契机,以“四个全覆盖”为工作主要抓手,以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为目标,将特色资源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稳定脱贫,构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
一是以全国农业科研力量为依托,推动实现“三区三州”和部定点扶贫县产业技术专家组全覆盖。充分调动和引导全国12万农业科研力量人员投身脱贫攻坚,印发农业科技促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农业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重点任务。通过实施产业摸底调研、专家组织遴选、协调对接任务、签署帮扶协议、建立工作机制等举措,对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存在的产业发展和技术瓶颈问题,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完成专家选派和对接帮扶工作。目前,我们已经为全国832个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其中在“三区三州”组建6个科技服务团、544个专家组,覆盖“三区三州”165个贫困县,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660余项。在部定点扶贫县组建5个科技服务团,涉及31个单位的97位专家参加,帮助解决龙山百合种质退化、咸丰黑猪品种改良、中华蜂养殖等技术问题。有30多个贫困县就科技帮扶专门向我部致感谢函,金黎平等3位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二是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抓手,实现贫困地区特聘农技员计划实施全覆盖和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贴近产业扶贫一线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组织和调度安排,动员全国54万基层农技员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确保实现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技术供给不足、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在扶贫开发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及其他有意愿的地方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中招募农技服务人员,精准服务农民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近3年我们投入16.4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产业技术服务,组织10.3万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2.5万个贫困村,在22个省份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招募3000多名特聘农技员,有效实现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和特聘计划实施全覆盖。
三是以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为支撑,培育大批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脱贫致富能手,实现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训全覆盖。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启动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行动,以定点扶贫县、“三区三州”为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经营能力培训和贫困户专项生产技能培训。近3年投入17亿元,在720个国贫县和331个省贫县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和贫困农民48.4万人,着力解决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匮乏、技术落地难等问题。围绕环京津28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启动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工作,实现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全覆盖,每年培育1万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组织带领全国农业科教力量,牢记初心使命,持续精准帮扶,实现稳定脱贫,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力量投入。科技帮扶目标不变、靶心不散,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继续加大对扶贫任务重、产业技术需求大的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组织引导农业科技资源到贫困地区集聚发力,落实好前期对接的各类帮扶任务,提高当地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水平,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质量。
二是建立科技支撑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加强扶志与扶技扶智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农民培训力度,完善长期帮扶和有效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贫困县摘帽后不摘科技帮扶,继续发挥好农业对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产业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
三是做好科技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衔接。将农业科教工作与产业扶贫任务紧密衔接,通过强化科技帮扶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科技是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科技教育司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力量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力量,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实现了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覆盖和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再次感谢西元司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产业扶贫的“火车头”。今天,受乡村产业发展司曾衍德司长委托,就“加强龙头培育、提高带贫能力”作主题发言。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指导各地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大型龙头企业进入贫困地区,开发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产业体系,带领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
(一)出台文件抓统筹。今年6月推动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打造等提出明确要求。今年我部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金融支持与企业带贫的挂钩机制。推动国税总局发布新版《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2017年以部办公厅名义印发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的意见,指导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二)聚焦重点育产业。结合产地初加工、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等项目,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2016-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15.9亿元支持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贫县”)建设初加工设施,占资金总量58%,带动22.4万农户均增收3700多元。2019年安排9.6亿元支持国贫县实施83个产业强镇、7个绿色循环项目。2019年国贫县认定13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占1/3。
(三)加大扶持壮龙头。今年安排100亿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第六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对贫困地区倾斜,70家来自国贫县、占23%。据统计,2018年来各省(区、市)出台支持龙头企业扶贫文件80余件、专家辅导2.6万余次。甘肃省印发《关于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湖南省每年安排7000多万元奖励扶贫龙头企业,天津市近三年15亿元扶贫资金中有6亿元由龙头企业承担。目前,832个国贫县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
(四)完善机制带农户。推广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资产收益等带贫助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国贫县免收申报主体绿色食品认证费和标志使用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与国贫县合作创建绿色有机基地超过1300万亩、占30%。目前,全国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700多家,832个国贫县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120万户。
(五)强化对接扩市场。组织龙头企业开展产销对接、扶贫专场等活动,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连续三年在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组织开展专场推介活动,专题组织开展深度贫困地区、定点扶贫地区、环京津贫困地区等重点区域扶贫招商、产销对接活动。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组织对接活动960多场,1万余家龙头企业参加。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贫困地区设施条件的改善、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正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聚集。同时,产业扶贫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产业扶贫的痛点难点问题,加强龙头培育、产业融合、利益联结,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带贫脱贫能力。
(一)推动主体联合,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用地、金融、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培育一批省、市、县级龙头企业队伍。支持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构建生产联动、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二)搭建融合载体,开辟乡村产业“新空间”。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群、产业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乡村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在贫困地区催生一批现代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打造、多利益联结的乡村产业体系。
(三)加快品牌创建,发掘乡村产业“新绿金”。支持龙头企业以贫困地区乡村特色资源为依托,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头”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检测和追溯体系,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助力乡村产业加速由产品经济、数量经济向绿色经济、品牌经济转变。
(四)引领创新创业,增强乡村产业“新动能”。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的输出基地、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基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基地,为贫困地区输出各类技术型、创业型、服务型人才,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创新创业与实体企业相融合。
加强扶贫龙头培育,增强联贫带贫能力,是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有力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司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龙头企业进入贫困地区,开发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产业体系,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再次感谢吴晓玲副司长。
下面,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夏英女士演讲,大家欢迎。
我国扶贫事业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后,在强有力的组织制度创新和工作机制保障下,取得决定性进展,以贫困退出为标志,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正变为现实。同时,创造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文化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成功经验及典型范例,为世界贡献了减贫的中国方案。其中产业扶贫对减贫的贡献达到70%,是脱贫攻坚多种措施的重中之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要求和新形势下,目前先行脱贫摘帽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面临着如何利用好扶贫政策红利、扶贫成果和积累的有利发展条件对接乡村产业振兴,如何针对产业扶贫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准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关联点,推进两者实现有效衔接。这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发展命题。就此,谈以下三个观点。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内源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形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依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重主体,主体看模式。
总结大量产业扶贫经验和产业脱贫成功案例,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可以大体上归为两类,即直接产业扶贫模式和间接产业扶贫模式:直接产业扶贫型,指贫困农户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各类产业扶贫资金支持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生态产业等,结合品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实现产业脱贫。 间接产业扶贫,指借助农村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以自身劳动力、土地、农房等生产要素,以及政府扶贫资金等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股金分红、保底分红、租金、就地务工收入获得相应资产收益或劳务报酬,实现产业脱贫。两者相较,贫困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强的应用直接型更有可行性;反之就要依靠间接型来进行嵌入式带动。为此,要加大市场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吸引产业化发展水平高、市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落地,加大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力度,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顺利对接产业扶贫项目的可持续经营。
从脱贫成功的典型经验看,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环境是打通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应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当前,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需求已经有了新的特点、新的内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更应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方向。新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应包括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智慧农业、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物流终端等现代农业设施。
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从扶贫到振兴的转型。产业扶贫最大的困难在于与贫困地区资源、条件相匹配的、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培育不够,基本呈现地好的种蔬菜、地不肥的种水果、地少的种菌类、没地的养牛羊。从而低质量脱贫与短期化产业扶贫等隐患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兴旺基础不牢。为此,乡村产业振兴要坚持从壮大特色产业入手,以适度规模经营提标扩量,推进绿色生产,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投入,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扶持。
产业扶贫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基础弱、市场主体发育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资源配置效率低等一些突出问题,加之刚刚“摘帽”的贫困地区尚未摆脱财政穷县的困境,本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能力不足,乡村产业振兴有待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一是将各级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调整为产业振兴专项,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对产业基础设施提升的投入。二是调整资金的扶持对象,从精准到户扩展到以村为单位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大力扶持镇域、县域经济。三是及时将产业扶贫片区规划、县镇乡“十三五”规划、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等与县镇村乡村振兴产业规划衔接,为乡村产业兴旺创造良好基础支撑和强有力推动力。
夏英研究员介绍了关于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们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再次感谢夏英研究员。
接下来,论坛进入第二阶段——“产业扶贫优秀范例推介”活动,我是这一阶段的主持人何兰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党的十八以来,我国走出的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源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源于我们党的杰出领导,源于全国上下戮力奋斗。
在全国各地落实中央政策,因地制宜用好发展产业这一脱贫根本之策的基层实践中,涌现出了众多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正是这些创新探索、辛勤付出,让农业产业扶贫有了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汇聚出了我国脱贫奔康的不竭动力。
在论坛的第二阶段,我们邀请到了部分省级农业部门、贫困县的负责同志和积极参与扶贫的企业家代表,系统通过他们的介绍和分享,为各地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扶贫提供借鉴、贡献智慧、拓展思路。
下面,就让我们有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刘永志同志,为我们讲述内蒙古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扶贫模式,全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取得新成效的先进经验做法。有请刘厅长演讲。
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长久之策,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高质量推进,产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效。2018年全区脱贫23.7万人,其中通过产业脱贫14.8万人,占脱贫总人口的62.4%。2019年预计通过产业脱贫6.5万人。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各地产业扶贫实际,指导81个贫困旗县重新修编了产业扶贫规划,形成了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体系。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细化了用地、金融、农牧业保险等20项政策措施,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三是建立扶贫项目库。建立了涵盖种养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加工业、旅游业、电商及光伏等扶贫项目库,入库农牧业项目5900个,带动贫困人口52.7万人次。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制定《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活体牲畜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累计投放抵押贷款9.5亿元,解决贫困户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搭建产业精准扶贫强龙板融资平台,推动25家扶贫龙头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五是强化考核调度。将产业扶贫纳入对盟市旗县党委、政府的实绩考核。建立季调度机制,对资金投入、产业指导员、技术专家组、科技包联组实行台账化管理,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推动落实。
实施农牧业精准扶贫行动,每年向贫困地区倾斜农牧业资金100亿元以上,因地制宜发展“牛羊马禽猪、米菜草果薯”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因人因户落实产业发展项目,着力把贫困户紧紧吸附在产业链条上,实现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一是针对有生产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菜单式”扶贫政策,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二是针对有劳动能力、无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托管式”模式,让贫困户依托务工就业和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三是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资产收益式”模式,让贫困户享受产业发展收益实现增收脱贫。截至目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项目覆盖率100% 。
实施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投入0.85亿元专项,通过组建农资联盟、扶贫车间、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联结。一是组建农资联盟。通过统购分销、直供直销、以赊融资、赊销直供等方式,实现联盟成员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帮助贫困户节省生产性投入,解决了生产资金短缺难题。二是创办扶贫车间。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村集体出场地、贫困户出劳力”的模式,将手工作坊、民族刺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嘎查村,实现了贫困户转移就业离土不离乡。该模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800元。三是建立产业化联合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主体自愿、分工协作”的原则,指导建立米联体、牛联体、羊联体、糖联体、果联体等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金融、保险、担保等支持,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该模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实施农牧业科技支撑行动,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一是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建“百名专家”技术团队,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为贫困户提供生产经营技术保障。二是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0207人,因村因户开展产业指导,打通了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通道。三是对20个待摘帽贫困县实行产业扶贫科技包联,点对点帮助贫困旗县提升脱贫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3637期次,覆盖贫困人口32.8万户人次,有效提升了产业精准扶贫质量。
加强京蒙协作帮扶,深化与京东、首农战略合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推动贫困旗县优质农畜产品走进京城。在北京市扶贫双创中心运营内蒙古馆;在京东设立14家贫困地区“特产馆”;组织15个贫困旗县与首农签订直采业务,有4个基地开展委托加工。上半年,销售农畜产品超过20亿元。积极组织“农校、校企”对接,促成14家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长期合作;积极组织贫困旗县参加绿博会、内蒙古味道、全国展销会,促成意向销售20多亿元。
产业兴旺,脱贫之本,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脱贫攻坚任务,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重点抓好五项工作,解决好五大问题:一是加快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解决好产业带动能力弱的问题;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好扶贫长效问题;三是强化科技和人才培养,解决好带贫能力薄弱问题;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好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五是抓好贫困地区产销对接,解决好农畜产品卖难问题。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宣传典型案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执行效果好不好,要看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落实得怎么样,关键看地方县委县政府,看一个地方的主政者、当家人,下面,我们将请出三位贫困县负责同志,为我们介绍地方县委县政府如何根据本地的特点为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保驾护航。
首先,让我们有请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协副主席、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同志为我们介绍,正阳花生延长产业链助脱贫的经验做法。
正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汝之滨,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耕地210万亩,辖19个乡镇(办事处)、29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8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27195户76143人,经过精准扶贫,2019年5月脱贫摘帽,现有贫困人口3818户7147人,贫困发生率为0.93%。在脱贫攻坚中,正阳县以建设国家现代产业园为抓手,坚持产业带动战略,积极构建“1+1”(即:以贫困户精准脱贫为主线,以花生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户“嵌”到产业链上,把企业“连”到扶贫线上,把社会“引”到扶贫路上,共同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其模式被国扶办在全国推广,央视《晚间新闻》西芹的做法大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央视农业频道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在2018年全国扶贫日,“正阳花生”作为全国32个“一县一品”品牌扶贫农产品在北京会议中心和王府井展出。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170多万亩,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享有“花生之都”之美誉。全县85%的贫困户种植花生,年户均增收3350元。一是科技引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花生首席专家张新友团队合作,推广种植优质专用花生。贫困户每种植一亩高油酸花生、彩色花生和优质花生,分别给予200元和100元的补贴,全县扶持贫困户2万多户,每年发放补贴1400多万元,鼓励贫困户种植专用花生,提高附加值。二是土地托管。依托正阳县红旗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托管(流转),为贫困户提供“产前美食分享、产中、产后”全程“保姆”式服务,起到了“你外出打工挣钱,我帮你在家种田”的效果。红旗合作社累计托管(流转)土地近10万亩,帮带贫困户1603户,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三是协会帮扶。将全县400余家规模家庭农场、合作社凝聚在一起,成立正阳县花生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协会,并在19个乡镇(街道)设立分会,把贫困户聚集在花生产业链上,使贫困户在协会里面学技术,或者参加劳动实现增产增收,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花生全身都是宝,围绕着花生吃干榨净和花生秧、花生壳等全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牧结合,变废为宝。一是在花生秸秆上做文章。用花生秸秆养湖羊、奶牛。全县建有花生草场1200多家,年加工销售花生秧、花生壳30万吨以上。正阳天润农业创办“花生秧行”,群众随时存放秸秆、随时支取现金,还可等价交换肥料、湖羊等,帮带贫困户877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正阳乐源牧场利用花生秸秆养澳洲奶牛11000多头,带动6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月工资3000元以上。二是在花生壳上下功夫。以花生壳为原料,大力发展养生枕、畜禽饲料、食用菌栽培等,促进增效增收。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200余座,栽培食用菌500多万袋,辐射带动周边11个乡镇,帮带贫困户1765户,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三是在循环农业上谋发展。利用养殖业的粪污,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正阳天润农业采用优质菌种发酵,把羊粪加工成精制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花卉专用肥,实现就业140多人次。诸美集团利用猪粪生产有机肥种植蔬菜,帮带贫困户356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花生精深加工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一是转移就业。组织鲁花、君乐宝、机械制造产业园等68家花生和花生机械加工企业,举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吸纳197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二是金融带贫。依托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从花生的种植、加工、流通环节,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与中原粮油、正花食品等企业签订带贫协议,累计发放信贷资金3.3亿元,带动贫困户6733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三是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花生”模式,引进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在正阳建立全国首家农产品交易中心——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携手,实现花生产品“线下、线多户贫困户足不出户,依靠互联网实现脱贫致富。
通过精准扶贫,发展花生产业,我们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而且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2018年,花生综合收入148亿元,品牌价值98.54亿元;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从2016年第89位上升到2018年第59位,上升30位;产业集聚区从2017年河南省第114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44位,上升70位,评为“十快”和“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按照习总书记脱贫摘帽“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责任措施,精准精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做强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下面有请湖北省咸丰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皓同志为我们介绍咸丰县“六高统筹”做好茶叶产业扶贫大文章的经验做法。
大家好!我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感谢大会给予这次宝贵机会,能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我县产业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咸丰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县。全县辖11个乡镇(区),国土面积2550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在农业农村部的倾情帮扶和指导下,我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产业扶贫之路。近年来,我们坚持“六高”统筹,做强茶叶产业,乡村因茶而美,村民因茶而富,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9.6%下降到2018年的8.04%,今年预期下降到2%以内,实现整县脱贫。
一是科学规划。出台茶产业长期规划,建设以白茶、乌龙茶、红茶为主的3个重点茶叶种植区,打造200公里茶叶观光带、7个茶叶专业乡镇和62个茶叶专业村。二是统筹推进。制定产业发展意见,形成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整合资金2.4亿元,以奖代补发展茶叶近30万亩,惠及贫困户2.8万户8万余人,茶农亩均年收入近7000元。三是标准管理。坚持茶叶标准化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5个、有机和绿色茶叶基地认证10万亩,建立可追溯体系4个,已成为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一是筑巢引凤。培育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9家,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落地我县,吸引投资15亿多元。二是技改扩能。通过技术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已建成15家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示范企业。三是金融扶持。依托信贷担保,政府引导资金过桥等,近三年,茶企获得各类贷款近10亿元,扶贫贷款贴息1000余万元。
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分别签订技术合作协议,邀请各级专家100余人次深入我县开展科技扶贫行动。一是强化技术指导。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技术队伍,对茶农进行全过程、常态化技术指导。二是强化精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三是强化创新研发。不断创新研发茶食品等茶叶精深加工终端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一是精心塑品牌。利用“唐崖土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打造“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二是精心护品牌。制定“唐崖茶”的品牌管理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工标准和技术流程,统一标准和规程加工、统一品牌logo、统一包装和标识。三是精心推品牌。“唐崖茶”在郑州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杭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大放异彩,央视农业频道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推荐。 “唐崖”品牌价值达到2亿元。
一是“现场”卖。在村、镇茶园基地设立“鲜叶交易市场”,引导茶企竞价收购茶农鲜叶。2019年白茶种植户亩均收益达1万元。二是“进城”卖。“以奖代补”支持市场主体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唐崖茶”实体店已达到1000家。三是“线上”卖。开展电商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唐崖茶”电商年销售额8000万元。
一是利益联结保增收。形成“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全县107家市场主体与138个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带动贫困户户户平增收1400余元,贫困村村均增收3万元以上。二是企业带动稳增收。组织茶企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采取“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让公司与农民“抱团”发展。三是茶旅融合促增收。围绕“全域旅游·5A咸丰”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茶旅游等新业态,已建成50多个茶旅融合示范精品景点,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县的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多年来,农业农村部真情实意、真金白银支持帮助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韩长赋部长、余欣荣副部长、张桃林副部长等领导和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先后到我县检查指导,有力助推了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在此,特向农业农村部的倾情帮扶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爱支持咸丰!
下面有请四川省苍溪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祖斌同志,为我们介绍苍溪县“三园联动”推进产业精准带贫的经验。有请杨县长。
苍溪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因“树浓夹岸、苍翠成溪”得名。苍溪是川陕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国家级贫困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的教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产业抓到底、一届一届干到底,坚定不移地发展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全县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9%,产业与就业收入6360元,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2%,贫困发生率由13.9%降至1.1%。2019年9月,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我县产业扶贫主要做法作一简要汇报。
一是县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每年规划建设1—2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已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连片发展红心猕猴桃23万亩,带动区域内52个贫困村连片增收脱贫。二是村建“一村一品”示范园。在产业园覆盖不到的村,规划建设“一村一品”示范园447个,带动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4100元。桥溪乡川主村2016年建成500亩红心猕猴桃“一村一品”示范园,带动全村3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5200元。三是户建自强脱贫增收园。为激发贫困户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有效解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励贫困户建增收脱贫自强园(自强农场)1.56万个,每户人均产业实现收入5600元。五龙镇双树村“独臂斗士”冯明武因残致贫,2015年建自强农场种植猕猴桃80亩,2018年收入超20万元。
一是做长加工转化增值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带动农产品就地出售、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坚持每2个村建1个冷藏保鲜库,全县累计建成乡村冷库339个,红心猕猴桃在冷库储存3个月后,平均每公斤增值达20元以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红心猕猴桃加工企业27家,开发系列加工产品36个。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工园和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1580人。二是打造产销对接营销链,促进产品溢价带农增收。通过实施“母子”品牌战略,培育“梁公子”“一颗红心”等系列品牌27个,苍溪红心猕猴桃荣登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品牌价值达63亿元。2019年,猕猴桃产地鲜果收购价每公斤20元,比全国同类产品每公斤高出5—8元。率先在全国建成扶贫产品营销服务中心,统一使用“四川扶贫”公益商标,年销售特色农产品与扶贫产品25万吨,农产品电商销售率达到35%以上。强化冷链物流配套,建成县级冷链物流中心4个,乡镇、村物流快递覆盖率分别达100%、67%。三是拓展农旅融合增收链,开辟贫困户增收就业渠道。按照“一特色种植园就是一个旅游景区”的思路,建成农旅融合A级以上景区10个,开发红心猕猴桃等系列旅游商品21个,举办红心猕猴桃采摘节和国际合作发展大会,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8年,全县农旅融合产值达14.7亿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600元。
一是创新“四保四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保土地租金、保贫困农户就业、保农产品订单收购、保产业发展风险和生产托管超产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分红、果品存储增值分红、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四保四分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1.82万贫困户增收脱贫。歧坪镇骑龙村贫困户侯顺芳,通过“四保四分红”,人均实现收入9120元。二是创设政策扶持和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出台各类产业扶持政策32条,2018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6.4亿元,撬动新型主体和农户投入10亿元,创新“政担银企户”等金融产品,发放扶贫贷款7.15亿元,交易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实现县本级收入5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惠及贫困户2.4万户。红心猕猴桃保险覆盖和风险防控率分别达80%、85%。三是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与北京大学、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院士专家站和产业技术联盟,开展良种选育、攻克溃疡病防治难题,推动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先后选育红华、红美、红昇等系列品种16个,实现了“一棵苗到一百万亩”的跨越,技术创新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1项,国家专利18个,种植猕猴桃的贫困户,户均实现有1个以上技术明白人。
目前,苍溪已成为全世界红心猕猴桃品种发现最早、选育品种最多、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品牌最响、加工产品种类最多的地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论坛会议精神,不断擦亮苍溪红心猕猴桃“金字招牌”,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为实现产业助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引领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带动,一个好的龙头,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利用起来,把生产发展起来,进而从市场中获取更好收益。下面,我们将请出三位在贫困县辛勤耕耘、大胆创新的企业家,为我们介绍他们如何在产业发展中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今年,“燕麦故乡”武川县成功退出国贫县序列,我可以骄傲地说,其中就有燕谷坊鼎力扶贫的功劳。在武川县的扶贫致富路上,燕麦产业一年比一年给力,燕谷坊集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把武川燕麦打造成助推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手。我把燕谷坊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简要概括为“四个一”:种一种“亲贫”庄稼;创一个“培根”扶贫模式;立一项成气候产业;结一颗比较饱满的成果。
先说“种‘亲贫’庄稼”。武川地处阴山北麓,属世界裸燕麦原生地。与传统产业马铃薯相比,燕麦收入高、成本低,不需要农药,旱地不用化肥,水地也只用很少化肥,不用锄地、不用追肥,从种到收到销售都很省时省力。武川县农业局测算,种土豆的成本、精力耗费是种燕麦的8-10倍,种燕麦成为贫困户的首选,交通不便的山(老)区更是如此。
再说“培根”扶贫模式。燕谷坊集团通过“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和小微订单方式,让利收购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并以订单为依据,给予多种补贴救济和扶持。
公司对“小微订单农户”建档立卡,成立家庭燕麦农场,既形成了“宗亲谱”,也留下了一份“健康档案”,记录农户种植面积、产量、作物换茬等情况,便于科技人员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小微订单农业”使燕麦农户不愁劣种伤农,不愁种植技术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
实施订单化种植5年来,燕谷坊燕麦订单已经覆盖了武川县全部9个乡镇,订单农户由2015年的118户,发展到3319户,其中贫困户订单种植面积就占到8.7万亩。武川县燕麦种植面积从订单化种植实施之初不到5万亩,如今已扩大到30多万亩。2019年,燕谷坊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全县燕麦种植贫困户的56%。
第三是“建立成气候产业”。近年来,燕谷坊下大功夫把武川燕麦产业链撑宽拉长:已经成功举办七届“武川(国际)燕麦文化节”;解决了裸燕麦全谷物加工技术的难题,燕麦胚芽米的成品率达94%(国内同行为38%);开发了五十多个品种的燕麦精深加工产品,覆盖主食、辅食、营养健康品等系列,实现了燕麦产业链效益上百倍的增长。
目前,投资1.8亿元的燕谷坊全谷物三产融合现代产业园主体工程完工,武川县9个乡镇的扶贫工厂已经入驻园区,这是燕谷坊集团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和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和创新举措。
第四是“结一个饱满的成果”。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燕谷坊集团制定了“三到户”脱贫机制:种植订单到户、收割打款到户、销售拉运补贴到户。公司以高出市场价30%收购订单农户燕麦,按订单每亩给予18元的收割补贴,每吨给予20元的拉运补贴,同时给予贫困订单农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月50元的生活补助。
燕谷坊的保障收购,不仅“香了一块肉”,更“肥了一锅汤”,有效拉动了燕麦的市场价。今年国庆节,公司领导走访慰问订单农户,可镇东营子村贫困户史改召说,以前粮贩子上门收燕麦每公斤2.2元,今年出到2.7元,粮贩子说武川燕麦价格被燕谷坊硬顶起来了。
燕谷坊探索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产业扶贫之路还有非常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我们将继续践行习总书记对精准脱贫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坚信,明天一定能够看到更美的风景。
河北省阳原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区重点扶持县,也是河北省深度贫困县。作为一个从阳原县贫困农村考出来、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专业的孩子,毕业后我在北京从事律师工作,有着稳定较高的收入。虽然我的小家庭富裕了,但我心里却一直挂念着老家的乡亲们,特别是每次回老家看到乡亲们希望有好产业、好工作来脱贫致富的一双双期盼眼神,我经常半夜醒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国外一家大型养猪企业老总,经过多方调查,我于2011年回到老家阳原县高强乡,建立了第一个有着300头母猪的养猪场,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2010年左右,我国的养猪业水平还相对落后,我出国考察了欧美一些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核心竞争力非常强的种猪公司,种猪的差异对生产效益影响非常大。2013年,我重新梳理思路,开始向种猪行业发展。2017年,我们与全球最大的种猪公司加拿大加裕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进口了1个飞机的纯种猪,引进成熟遗传评估体系,并且每年引进冻精改良品种。基于这些合作以及大量引进国内外人才,正奥集团真正建立起了自主研发的核心群基础、遗传评估体系、种猪基因库和一整支人才队伍等等,特别是今年,我们开始着手成立院士工作站、产学研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做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芯”种猪企业。
到今年年底,我们在种猪群体上将达到4800核心群(可以影响北方3000万头商品猪出栏)、600头基因转移中心(可以影响1000万头商品猪出栏)、4000头扩繁群(可以影响北方3000万头商品猪出栏),同时具备5000头商品母猪群。同时,积极与全县众多农户签订了扶贫放养项目约20万头,带动农民、特别是带动贫困户一起,通过养猪产业来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近年来,正奥集团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里要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和家庭农场的方向,设计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扶贫机制:第一是吸引农户资金入股,集团和农户共建猪场,通过支付农户工资和年度分红带动农户脱贫;第二,发展放养产业,带动农户每户放养500-2000头仔猪,获得工资收入;第三,由正奥集团牵头,政府以扶贫资金入股,每年按照投资额的10%,通过设置公益岗位来给贫困户分红奖补。
从带贫成效来看,正奥集团从2018年启动扶贫项目至今,共计使用扶贫资金约700余万元,与政府合作扶贫资金3200万元,每年带动的扶贫收入约400万,带动扶贫农户5000户,每户约收入800元,扶贫总人数达8556人(次),每人增收约468元。具体包括:(1)每年通过与农户共建猪舍带动贫困人口54人;(2)每年通过发展现代种猪产业和健康养殖产业带动扶贫4000户,共计6799人;(3)每年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共计1000户,合计1703人。
我经常跟我们集团的员工还有合作的养殖户说,我们正奥新农业集团的利润都是小富,只有带动更多老百姓参与到我们的产业里,一起致富,才是真正的大富,这也是我内心想做、正在做和将来还要一直做的事情。
2019年,面对严重的非洲猪瘟疫情,我们经受住了考验,5个生产基地都在稳定生产,种猪和商品猪的市场销售行情也非常火爆。今年,我们还启动了IPO上市计划,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搭建起更大更强的平台,让更多的百姓都参与进来,一起收获、分享脱贫致富的果实。
蓝美股份是一家专注蓝莓产业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十年来,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成功研发并推广了中国唯一一个蓝莓国家良种“蓝美1号”,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现了高效农业产业扶贫的全产业链模式,企业也成为了中国蓝莓产业的佼佼者,实现了“借力精准扶贫,助力精准扶贫”的战略和目标。
近年来,中国的蓝莓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需求急剧上升。我国发展蓝莓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南方有适于蓝莓种植的大面积酸性土壤。预计未来,我国南方会成为世界蓝莓主产区之一。
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一直坚持产业扶贫之路。成立之初,我们就帮扶了诸暨的“上下文村”贫困村,流转土地近300亩,涉及农户300多家,共同打造蓝莓精品产业园。现在,蓝莓已经成为村支柱产业,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10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余元,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被评选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百佳范例村”“2018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7年,党的十九大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公司积极响应,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全力推进蓝莓产业扶贫。目前公司已与浙江、四川、贵州、安徽、江西、湖南等省的30多个县合作,建成示范基地2万多亩,直接带动贫困户9400多人,解决劳务用工超过10万人次。
一路走来,我们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群众参与、金融支持、蓝美保障,促进蓝莓产业发展,最终让贫困户长期受益。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为什么“蓝美1号”能够做到长效扶贫?
“蓝美1号”是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健康、共富的高效农业。蓝莓种植不占用耕地,过程绿色生态,是资源节约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蓝莓果实营养价值高,内含高药用价值的花青素,是健康型农业产业;蓝莓产业适栽区域广、经济效益高、农户参与性强,可以说是天然的扶贫产业。
为什么是高效扶贫农业?我想从扶贫农业产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来讲,让农民种得出来,卖得出去!
让农民种得出来,一是品种,二是服务。“蓝美1号”的亩产可达2000-5000斤,存活率达95%以上,3年就可达到丰产期,且采摘方便,口感好。公司提供“蓝美1号”全程种植技术服务,让农民放心种植。
让农民卖得出去,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鲜果/冻果消费市场供不应求。蓝莓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性,在零下18度可保存3年之久。公司承诺保障收购,让农民种得安心。
今年3月6日,我们又成功在“蓝美1号”中提取了花青素。从这几个月的反馈来看,对亚健康有显性的效果,这让“蓝美1号”从传统的农产品变成了药食同源的健康食品。健康中国行动推出后,全民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年“两会”提出,将以营养性食品代替药品和保健品,“蓝美1号”花青素正在此时应运而生。公司目前正在加大模式创新和品牌营销力度,拉动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蓝美1号”形成了高效农业扶贫的全产业链模式,在生产端用蓝莓产业注入贫困地区,扛起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任,另一端打开健康市场,助力健康中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阶段,选对一个产业非常关键,我坚信“蓝美1号”就是其中一个。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蓝美作为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将不忘初心,帮扶贫困,振兴乡村!
在论坛的第一阶段,来自部委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了主题报告。第二阶段,来自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地方政府负责同志和企业家代表对农业产业扶贫优秀范例进行了推介。相信大家一定收获满满,不仅了解到了来自中央的最新政策信息,也看到了来自基层的生动创新实践。其中的精华,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一是离不开好的政策引导。要坚持规划引领,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挥好比较优势。把产业扶贫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村村有项目,户户有门路。二是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帮扶措施。要围绕财政投入、资金整合、主体培育、金融扶持、保险服务等,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叠加效益。三是离不开龙头带动。要进一步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引导、激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带动贫困户,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努力实现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双提升。四是离不开精准扶贫机制模式的创新和探索。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贫困户受益方式,创新资源利用和分配方式,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五是离不开金融、科技、人才、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要千方百计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保险少的问题,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农村脱贫带头人培养力度,强化农产品营销帮扶,建立良好的服务支撑保障体系。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进一步振兴乡村的根本之策。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需要社会各方携手发力、各尽所能、贡献力量。
相信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将如期取得脱贫攻坚决战的全面胜利!翰墨实录-中国农网
36人赞
分享
- 复制链接
- 点击复制
相关推荐
厚味的粉蒸肉困难的佳肴做法也不难!
大宝贝 ·2023-05-30
越南幼伙学做“中国刀削面”看到他的做法可把网友给逗笑了!
Gloria ? ·2023-05-30
吃南海鱼吃好鱼
哒哒 ·2023-05-30
吉林一老婆自学刀削面最后一刀下去变刀削坨下一幕让须眉傻眼
玥· ·2023-05-30
怎样做麻婆豆腐好吃又简单(怎样做麻婆豆腐好吃又简单视频教程)
邵霞? ? ·2023-05-30
2023女子寰宇杯资讯最新解答
AAA ps佳 ·2023-05-30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原文链接:/post/31899.html
/为 “旅行日志”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